close

新闻中心

2024生物医药BD趋势:买家的盛宴“短平快”模式或将兴起

  2024年2月5日,诺和诺德大股东诺和控股(Novo Holdings)宣布将以165亿美元全现金交易收购原服务商、全球CDMO巨头Catalent。此次双方交易还包括,诺和诺德将以110亿美元的预付款从大股东(Novo Holdings)手中收购Catalent位于意大利阿纳尼、比利时布鲁塞尔和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的三座灌装工厂。一旦交易完成,其将生产诺和诺德的重磅药物GLP-1,Wegovy和Ozempic。此次,Catalent的加入,不但可以优化灌装工艺,还可以为诺和诺德提供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来构建内部生产能力,解决CGT制造所面临的问题。

  2024年2月12日,吉利德宣布与CymaBay Therapeutics达成并购协议,吉利德将以每股32.5美元或总股本价值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ymaBay。同日,CymaBay宣布其核心管线seladelpar的上市申请获FDA受理,PDUFA日期定为2024年8月14日。(该药物曾于2019年获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以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Seladelpar是一种口服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激动剂,在III期试验的主要复合终点显示出统计学意义。

  2024年1月8日凌晨,强生公司宣布达成对Ambrx Biopharma(安博生物)的最终收购协议,后者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拥有专有的合成生物技术平台,用于设计和开发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强生将以每股28.00美元的现金收购所有的流通股,相比收盘价约为105%的溢价,总股本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为143亿元人民币),或扣除估计获得的现金后的19亿美元。这是强生近年来首次全面收购生物制药公司。去年12月,强生就以17亿美元与LegoChem就Trop2靶向ADC达成许可协议,又以超4亿美元收购一条III期临床眼科基因疗法管线。去年第四季度,有不少于108笔授权合作交易,价值630亿美元。其中超过300亿美元用于ADC交易。

  这些在近几个月之内发生的交易无不表明制药公司对生物技术的需求慢慢的变大——这些生物技术能填补产品研究开发渠道,增加最高收入,尤其是在肥胖、肿瘤学和免疫学等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的单笔巨额交易时代可能已经远去,例如2019年BMS以740亿美元收购Celgene等交易,但生物制药并购正逐渐变得更频繁而有价值,通过“短平快”的交易方式积累大量交易额。

  比如BMS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Boerner就曾表示,他们更愿意选择小额交易,包括资产授权、合作开放等形式,来加强公司的产品组合。

  再比如礼来也同样无意进行大规模并购,而专注于小型交易。礼来首席执行官Dave Ricks坦言,该公司没有“大规模的收购战略”,“(借由收购)干掉同行”也不在其计划之内。真正令礼来动心起念的,是那些能轻松的获得新技术的早期资产。Dave Ricks称,礼来在2023年达成了约30项小型交易,约有一半因为规模太小而没有公布。从技术领域上看,这家MNC对RNA或基因治疗格外有好感。

  从2021年到2023年,由于估值居高不下,长期资金市场并购兴趣消退,生物医药技术市场一度生存在寒冬之下。现在,随着泡沫出清,该行业的估值已降至更为合理的水平,能够正常的看到,企业间收购、合作交手频频发生。普华永道预测,2024年制药和生命科学行业的并购活动将增加,并估计该行业的累计交易价值可能达到2500亿美元——这是2023年总额的近一倍之多(112次收购,1288亿美元)。

  具有丰富并购经验的Lowenstein Sandler生命科学律师事务所主席Michael Lerner表示,期待将会更频繁地看到并购交易,而且总价格更高。这一趋势将由该行业对AI等创新技术的持续拥抱以及通过临床开发解决未满足医疗需求的产品的进步推动。他表示,毕竟,制药公司都倾向于相互效仿。“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看来不仅限于国内,而是全球范围的业界常态。这位律师先生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说出了一句业内大实话。

  Lerner认为,现如今的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已形成了一个由买方主导的市场。对于许多坐拥良好资产但基本上没有现金的公司来说,其估值正在下降。因此巨头制药公司,以及某些中型企业的买家正处于谈判交易的有利地位,这些交易的结果最终将有利于推动药品价格的下降。

  生物制药领域,溢价收购是普遍现象。Evaluate Pharma的一项分析表明,2018年到2022年,药企被收购时都获得不小的溢价空间,尤其那些处在开发阶段的公司,平均溢价通常翻了一倍有余。

  2023年统计的38起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并购中,能够知晓溢价幅度的有29起,剩余9起因被收购方未上市而缺少数据。汇总29起并购不难发现,平均溢价在74%。从好的方面来说,手握有前景技术的Biotech,在资本寒冬里的估值仍在提升。

  一种差异化的产品或技术,能够覆盖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或者大量的商业市场,会吸引潜在的并购活动。如果一个企业的某个药物正在产生收入,或者可能在预期的某个时间点内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那么它很可能也将成为主要收购目标。而这些卖家企业要大量收集、分析和呈现令人信服的数据以获得合适的收购价。

  大中型公司也在通过授权产品或候选产品,以继续自己的开发,或在获得批准后获得产品商业化的权利。大规模的公司还将自己目前正在开发的一些产品授权给较小的公司,并有权以商定的价格回购;小公司承担临床研究中固有的风险,以换取未来可能的市场化药物。而大公司在不必承担临床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获批产品,同时继续专注于自己的产品研究开发渠道。

  无论是授权许可协议还是资产收购,都为制药巨头和创新型初创公司可以提供了一种有效合作的方式,以实现互利共赢,整合了前者的成熟的市场表现和后者卓越的灵活性。

  1月2日,阿斯利康就砸下重金——光是预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便有4000万美元——从本土Biotech安锐生物引进一款临床前阶段的小分子变构抑制剂。而阿斯利康2023年的管线交易,来自祐森健恒(临床前)、诚益生物(临床I期)的资产也都处于早期。

  在亚洲进行扫货的MNC,似乎并不打算用后期管线来填补近在眼前的专利悬崖。相反,它们主要是在临床I期或更早的阶段,寻找用于药物发现的技术或候选产品。研究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1月到2023年8月,18项ADC和双抗交易中,有15项处于临床前到I期开发阶段。

  就国内而言,2023年共发生了超170笔license in交易,其中2/3交易的转让方是中国企业,其次是美国企业,还有一些来自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家,项目类型以创新药和技术的权益引进为主。与往年相比,2023年license in交易数量会降低,但总金额与2022年基本持平,这主要得益于百济神州、华东医药等公司的大手笔支出。

  从并购到license in的重心转换,也出现在其他MNC的表态里。但不管怎么区分,整体的交易仍可能保持活跃。问题不在于是大额并购还是产品授权,需要思考的关键,更多在于交易背后的成药与商业化挑战。

  2024年以后,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是《通胀削减法案》,通过该法案,联邦政府正在对制药行业一些最畅销产品的定价施加压力。虽然其的影响尚未显现,但大型制药公司正在适应一直在变化的监管环境,在利基或专业市场开发和商业化产品,以确保溢价,特别是在罕见病、免疫学和肿瘤学等领域。

  另外,转向早期合作、专注产品买卖,依旧受到FTC的监管。去年12月,赛诺菲以不到10亿美元,尝试买下一款I期临床在研产品的努力,就因反垄断机构的阻拦而告吹。至少2024年,监管层面尚未看到明确的放松行动。

  与所有行业一样,AI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对生命科学产生巨大影响,加速创新、产品设计和开发,重塑竞争动态。AI将使研发人员能够更快、更高效地识别候选药物并分析和合成数据,从而促进获得市场批准的过程。利用AI算法分析大量数据集并识别潜在候选药物的公司可能会看到投资者的兴趣增加。一如以往,一种产品令人信服的功效数据可以极大地积极影响企业的估值,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融资或收购候选产品。

  今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缓慢,生物技术市场正处于低点。顺其自然地,企业想降低运营风险的最佳方式,大部分会选择扩大自身商业优势进而产生收入。

  一篇来自Seeking Alpha的文章声称,任何选择在2024年之前积累股票的投资者,都将在2025年看到正回报。然而,出于理性考虑,投资者也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根据每个潜在结果的成功概率来计算净现值(使用适当的贴现率),并对典型的生物技术风险点保持客观态度。

  因此,尽管生物技术行业的公司面临着财务、监管和发展风险,但日益积极的经济前景,加上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技术创新,给投资者、生命科学公司和患者带来了未来的新希望。

  165亿美元!2024年至今最大的一笔收购!诺和诺德大股东收购CDMO巨头Catalent背后的逻辑